钦州市信访局
  • |登录
  • 无障碍
  • 繁体版|
  • 简体版|
返回
顶部
钦州市浦北县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打造“一站式”矛盾化解平台

近年来,钦州市浦北县聚焦信访工作法治化不够深入、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不够到位、群众诉求表达渠道较少等瓶颈问题,充分发挥县综治中心的作用,创新推行一站式受理、五心级服务、多元化调处“1+N”模式,提升信访工作和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以调解“小纠纷”促进社会“大和谐”。连续19年获评“自治区平安县”,连续5年社会安全稳定动态工作考评位列全区前列,连续3年获评全区信访工作“成效显著的群众来访接待场所”,连续5年未发生死亡3人以上较大交通事故。


创新“一站式”大联动工作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


一是坚持“一个中心”抓统筹。在钦州市率先建成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并迭代升级为浦北县综治中心,全面整合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大调解中心等资源,调解各类矛盾纠纷。今年以来,到邕进京访批次、人次同比分别下降33.33%和15.38%,申诉求决类信访事项达成调解协议率39.02%,高于全区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实现赴邕进京“零非访”和“八个不发生”目标任务。二是采取“三种方式”聚合力。采取常驻、轮驻、随驻三种方式,整合信访、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等64个县级单位,常驻单位时刻在岗、随驻单位进行轮班、随驻单位“有事随到”,实现各族群众矛盾纠纷及诉求事项涉及部门的全覆盖。三是推进“一地办成”优服务。对各类信访事项和矛盾纠纷统一受理、办理,让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建立回访评价反馈机制,对办结的事项第一时间进行回访,根据群众评价和反馈需求进行改进提升。县综治中心成立以来,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725件,受理率100%;调解成功622件,正在调解103件,调结率85.79%;群众满意率达到98%以上。


创新“五心级”大服务培养机制,积极回应群众法治需求


一是建立“五心级”服务机制。坚持“群众无小事”,把“热心、公心、诚心、细心、耐心”贯穿接访办访和排查化解全过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温暖和公平。创新推行陈皮产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法,化解陈皮产业矛盾纠纷180多件。二是打造“五心级”服务队伍。以“五心”原则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调解队伍,努力提高基层调解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和法治化水平。浦北县龙门镇马兰社区、白石水镇良江村、北通镇清湖村顺利通过司法部复核工作,保留“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三是搭建“五心级”调解平台。用好行业性调委会、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社会资源,推进调解品牌和个人调解工作室发展,坚持“行业+专业+专职”、“本土+老+中青”等导师带徒机制,设立“三大纠纷”、交通事故、医患、劳资、消费者权益、物业等6个行专调委会,打造“贵叔调解室”等4个个人调解工作室。创新建立农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议事协商机制,组建以村民小组为治理单元的“小圆桌”议事小组,推动村里的事情村里议、村里的难题村里解。“小圆桌”议事协商止纷法获在全区第二期基层综治工作视频培训会上推广。


创新“多元化”大调解治理体系,提升纠纷化解质效


一是构建多元化调处工作体系。实行村(社区)调解3次、镇(街道)调解2次、县综治中心调解1次的“321”三级调解工作程序,加强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衔接”。建立法院、公安、检察、司法、信访等“五方联动”机制,实行风险研判、指挥调度、跟踪回访、社会评价、全程线上运行的“五步一体”工作模式,实现矛盾纠纷和信访工作上下联动、闭环管理。二是形成“信访+调解+诉讼+法律服务”多元化解决纠纷链条。县综治中心一站受理信访并答复,信访人不服信访答复结论的,可以选择调解,调解不成功的,可以直接诉讼,并全程提供法律服务,同时成立由法、检、公、司业务骨干组成“法律四人组”对调查结果进行会审,确保办理的专业性和公正性。推进信访工作预防、受理、办理、监督追责、维护秩序“五个法治化”,督办化解信访事项受理办理不规范问题率达100%。三是健全“调处+协议+司法”多元化效力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多元化调解机制作用,县法院、司法局、卫健局等相关部门以及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律师等开展联合调解,通过多方协调、法律指导、签定调解协议、申请司法确认、出具司法确认裁定书等,有效保障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和后期履行问题。综治中心(矛调中心)“1+N”多元化解经验做法先后获《法治日报》《广西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