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2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对做好广西工作提出了“五个更大”重要要求。一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遵循,不断推进广西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品质生活,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当前,正巩固拓展第一批主题教育成果,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第二批主题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扎实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取得更大成效,为壮美广西建设作出新贡献。
10月13日起,广西日报在“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专栏下开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特别报道”子栏目,着力展现八桂干群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生动实践和成果,敬请垂注。
10月9日,边城东兴大田村。上午9时,身着迷彩服、佩戴“北仑河巡边队”红袖章的退役军人阿明和东兴边境特巡队轮值民警一道,沿着蜿蜒起伏的边境小道开展巡逻。
“巡边队守的是边境,守的也是我们自己的家。”阿明介绍,他们这支巡边队承担着东兴北郊边境一带的管控任务,依法打击走私、偷渡等涉边违法犯罪行为,不断筑牢边境安全稳定根基。
放眼广西的千里边关,安定团结、活力迸发的平安画卷壮美迷人。
聚善治之力,筑和谐之基。党的二十大以来,广西各级各地坚决扛起维护边境安全稳定的政治责任,坚持“党建引领、网格管理、五治融合、共建共治”理念,持续推动更高水平平安广西、法治广西建设,努力在维护国家安全上作出更大贡献。2023年二季度,全区群众安全感达98.64%,保持历史高位。
党建引领,奏响平安“大合唱”
走进百色市那坡县平孟口岸边境贸易产业园,三年疫情过后,这里重现一片繁荣忙碌的光景:一栋栋新建的标准厂房格外引人注目,货物运输车辆络绎不绝,工人们在生产线上有序忙碌着。
“通过充分发挥平孟口岸联合大党委多边联席协调作用,我们大力推动边贸落地加工企业生产加工,有效带动边贸经济发展。”平孟边境贸易企业联合支部书记凌军说。
平孟镇依托口岸区位优势,整合联检、军警及抵边村等18个驻边单位党组织,组建了非建制性“中国共产党那坡县平孟边境口岸联合委员会”,开展边境贸易、边境维稳、扫黑除恶、文娱交流等联合稳边行动,不断将社会治理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全力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同时,把党建引领“村企联建”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创新“一村一企联建发展、一村一个边贸互助合作社、一屯一边贸互助组”模式,打造平孟镇集体经济示范区,44个村集体通过资产联营方式参与边贸产业园发展,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4万元以上。
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广西以党建“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推动党的领导延伸至基层社会治理各领域、各环节。
柳州市构建“市—城区—街道—社区”四级高效联动的管理组织架构,设置“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单元党员联系点”四级基层治理组织体系,确保党组织领航作用延伸至基层治理最前沿。同时,把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等资源整合起来,将党的组织有效嵌入非公企业、两新组织、产业链等,奏响城市基层治理“大合唱”。
贵港市以“红格善治工程”为抓手,推行“党建+网格”联建双推模式,引导8万多名党员干部“回格报到”;组织和调动1200多个志愿服务机构,整合7.5万多名社工等志愿服务人员参与网格管理,构建起了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党员群众广泛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
党建为魂,法治为基,绘就群众平安幸福底色。2023年1—7月,广西扫黑除恶工作成效满意度达95.09%;全区法院妥善审理民生领域案件5.16万件,执行执结案件15.13万件,到位金额227.56亿元。
在为期3个月的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中,平安广西建设成果捷报频传:全区刑事警情同比下降22.3%,治安警情同比下降16.9%;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5117起,为群众止付追赃挽损超4.27亿元。
基层善治,基础夯实百姓安
“蓝姐,你昨天反映的事,我们已经安排人处理了,也立了警示牌。感谢你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日前,来宾市忻城县城关镇城南社区网格长韦利菊向社区群众反馈问题处理结果,这是她每天工作的“规定动作”。在忻城县,像她这样的网格长或微网格员有1621人。
“小网格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常态化开展‘敲门入户’活动,化解矛盾纠纷更及时高效,基本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纠纷就地解’。”韦利菊介绍,依托“综治一网通”平台,截至目前,全县四级网格共收到群众反映政策咨询、志愿服务、就业需求、矛盾纠纷等问题7930件,已处理完成7693件,办结率达97%。
广西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导向,着力在建好基础制度、管好基础要素、抓好基础环节上下足“绣花功”,绘就更高水平平安广西的“锦绣画卷”——
依法治区实践更加生动。颁布施行全国首部米粉产业发展地方性法规《柳州市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条例》、广西首部跨区域协同立法地方性法规《百色市万峰湖保护条例》;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行政复议工作规范地方标准和办案场所建设参考标准。
基层治理能量有效释放。出台《平安广西建设“十四五”规划》,健全完善“党建+网格+大数据”的基层治理模式,市、县、乡、村四级建成综治中心1.67万个,科学划分网格11.32万个,配备网格员18.97万名,处理网格事项58.03万件,“微治理”释放出大能量。
数字赋能让社会治理更智慧。2023年1—7月,通过政法机关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办理刑事案件8902起;13个中央重点支持“雪亮工程”城市项目全部通过国家验收,新增接入智能感知前端5.9万路、社会公共视频资源26.8万路,极大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
矛盾纠纷化解效率更高。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综合机制进一步完善,1—7月,全区矛盾纠纷及时调解率达98.22%,各级领导开展接访下访活动4.91万人次,推动化解信访问题8.82万件,中央交办广西第三批信访积案办结率达91.99%。
基层治理难题有效破解。部署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逐利执法”、执法“寻租”等7个方面问题得到有效纠治;推动建立27所专门学校,开展刑罚执行一体化项目建设,全区社区矫正对象累计再犯罪率低于全国平均值。
民族团结,绘就和谐新画卷
9月29日,中秋节,桂林市灵川县人民法院法官走进兰田瑶族乡,给当地村民带去“法治大礼包”。
兰田瑶族乡位于灵川县西北部,地处青狮潭水库上游,是桂林市第一批民族团结示范乡,辖区内有瑶、壮、回、汉等多个民族。法治课上,法官讲解了法徽的构成和寓意,以及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养老诈骗等知识;与当地少数民族同胞一起做月饼、话农闲,欢声笑语回荡瑶寨。
灵川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宿健慧表示,该院积极探索“法治+乡村振兴+民族团结”乡村治理路径,通过建立民族团结司法服务站、指导村民制定村规民约、开展“点对点”法治服务等,为辖区内的3个行政村、23个村民小组、75个自然村提供精准的法治服务,引导大家自觉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的法治观念,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的平安建设。2023年二季度,该县群众安全感达99.67%,居全区前列。
广西因地制宜,坚持将法治文化建设与民族团结、传统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深度融合,用文化力量滋养各族群众法治素养,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南宁市马山县是一个少数民族杂居地,有壮族、瑶族、水族等民族,民族语言混杂,中老年一辈的语言交流问题成为普法短板。针对这一现象,马山县将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干部组成“红石榴”双语普法志愿小分队,用群众听得懂的民族语言进行宣传,不仅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还解决了因语言不通、交流困难产生的普法难题。
贺州市司法局在八步区32个民族群众聚居村设立民族法治事务调解室,由少数民族“法律明白人”参与民族法治事务调解,助力高效化解各民族聚居区矛盾纠纷。2022年以来,共调解矛盾纠纷366件,调解成功358件,调解成功率达97.8%,解决各民族群众困难和问题257件次,有效维护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
“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在这样的多民族聚居区,民族团结就是社会和谐和边疆稳定的根本,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石,维护民族团结就是维护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福祉。”自治区民宗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广西始终坚定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制定实施4项自治区、6项设区市地方性民族法规、12项自治县自治条例和27项单行条例,出台67件涉及民族事务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囊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民族教育、壮瑶医药管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等各个领域,各族群众利益得到依法保障。